答:普通老百姓是能喝上纯粮食酒的。因为真正的纯粮食酒价格并不贵。如按5斤粮食酿一斤酒的话,粮食成本也不过十来块钱,再加上人工制做成本也就二十来块一斤。而这就是真正的纯粮酒的制做成本。而那些所谓的高大尚的酒,那怕是最有名的酒,制做工艺再高尚复杂,成本也不会超过五十元。而现在市场上的顶级名酒,不谈二十年,三十年真正的窑存,其余就是一个商业炒作,一个虚名,一个社会商业名人来往的社会需求。少者为贵,缺者为尊。钱多价高表示一种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的身份。而被请者,也会因酒贵价高感觉到主人对自己的尊重。而饮者也感觉有一种飘飘然似神仙一览众山小之高大。而做为世上真正的爱好饮酒之人,虽然对那些高贵的名酒尊之,但都不会特别的感兴趣。而对一些同样是酒坊釀造的纯粮食酒,附合自己饮用口味的,价格低廉适中的酒,做为自己的口粮酒,喝一口舒服,喝两口气爽,三杯酒下肚而肠胃温暖,浑身舒畅,而对那些乱炒作,或崇拜价高而不知酒为何物的而呲之以鼻。人要活的实在,好东西不是价高而独占独拥独有。也不是价高就是好东西,价廉就是低质。而做为一个有饮酒习好的人,一定要有闻一闻就知是否酒精勾兑,是否是粮食纯酿的酒的能力,否则怎能说自己喜欢饮酒呢?而饮酒者,不要饮用低度酒,再好的酒,如果度数低了,是品不出纯酿酒的美感的。所以现在市上流行的名酒,都是在52度以上的。而要想喝上价低质优的纯粮酒,不要道听途说,不要人云亦云。要亲自考查,亲自品偿。只有陪养自己饮酒的品感能力,和对各种酒的起源产地类性有一个基础上的了解。才能知道了解撑握什么是真正的纯粮酿造,什么才是真正的纯粮酒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价格高低。同样是纯粮酿造,而取酒的上段,酒的中段,酒的下段,或者是头锅,二锅,三锅等,而饮用起来,口感也会不同,价格也会产生差异。如,中国名酒泸州老窖,号称沪洲五曲,头曲,特曲,大曲,二曲,三曲。而名酒是特曲,头曲次之,以下类推。而能在二三十元间就能喝到附合自己口味的纯粮酿酒,必须要有品偿酒的能力和对酒酿造的一些基本知识,否则在如今商业炒作,广告满天飞,真假难辨,婆公都有理的情况状态下,想喝到自己舒心满意的纯粮酒,还是有些难度的。回答完毕。
我价格高的酒也喝过,价格低的酒也喝过。这里,就说一下低价格且能喝的酒。
古井大曲价格低,是曲发酵的,属于固液态酒,价格平时十元左右,超市搞特价时,六元左右就能买到。
喝过酒杯也有挂杯现象,感觉少有点苦头,当然了,价格在这摆着,十元不到的酒,就喝不出千元的茅台味,哈哈。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这个问题得看是古代的什么时候。如果是明清时期,市场上白酒已相当流行,酒的度数会高一结,具体是多少度很难说,但酒精度数高于黄酒是肯定的。而在明清之前,白酒几乎没什么人喝,有人认为元代之前中国人没有白酒技术,此话未必准确,因为宋代的蒸馏技术已十分成熟,蒸馏酒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时就算有白酒,黄的人也非常少,大家喝的都是黄酒。
黄酒是低度酒,度数一般都是10%左右。也因此,人们才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这时候考验的不是酒量,而是肚量。汉代有一个叫做于定国的人,酒量非常惊人,“食酒至数石不乱”,饮下数石酒而不醉。汉代的一石,如果以容积计算,相当于宋代二斗七升;如果以重量计算,相当于宋代的三十二斤。北宋的科学家沈括认为,“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的记载非常可疑,因为“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沈括《梦溪笔谈》)。一个人的肚子,怎么可能装得下二斗七升水或三十二斤水?其实,沈括忽略了一个变量:人可以一边饮酒,一边排泄。宋代的三十二斤,不外是现在三十瓶啤酒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