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变绿洲,这正常吗?
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变绿州,青海荒山长出了绿草,青海湖湖水面积正在不断扩大,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提前20天到达汛期水位,甘肃敦煌遭到洪水袭击,@百威天山BRAVEWORLD头条朋友去西北旅行,多次听见青海牧民反映,这些年牧区雨量增多,这在笔者看来,这一切还算正常,只不过是气候发展过程中的波动现象,而今年雨多并不是普降大雨,个别地区仍是干旱,干旱还是西部地区主调。
从西北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是世界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四周都是高山,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这里的干旱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纬度位置来看,西北地区恰恰处于西风环流控制的地带,西风波动带来的的降水,毕竟雨量小,多是阵雨,而且空间不均匀。没有持续性大规模降水,满足不了戈壁变绿州的条件,想要成为人类可宜居的土地不太现实,生态修复还得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成为人类宜居的家园。
西北雨水渐多,我们放长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气候当中的一个小的波动,西北气候的形成不是几十年雨水变多了我们就认为气候改变了,相反它是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之后,6500万年以来,不断演化变成今天的结果,而且一直再延续。从地球的地质历史事件中也可以证明,每一次大规模沧海桑田变化之后,全球气候才重新调整。而第四纪以来地壳活动进入了一个平静期,气候不会改变。
从历史上人类发展来看,楼兰文明的兴盛,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也许是我们今天的现状,雨水再变多,荒山长出了绿草,人类活动才开始增多起来,走向了繁华。之后随着气候波动,降水减少,楼兰文明开如衰败,丝绸之路变得冷落,人迹渐渐减少。也许今天又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西北雨水增多,也恰恰是反映了我国的气候模式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还找不到其发生原因,但我们仍觉得华北地区干旱还有缓解的那一天,毕竟夏季风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永远存在着,这些强弱变化不足改变气候,只能是波动。
有数据说,地球上每年绿色植物以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其中亚洲变绿速度最快,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地球变绿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中国,因为中国人的努力栽种,辛苦培育,退耕还林的结果;而印度变绿主要来源于农作物面积的扩大。中国绿地面积的增加是积极向上的,而印度的绿地面积的增加隐患很大,令人堪忧。
我国绿色植物增加,植被面积扩大,要感谢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记住我们的植树节,还记住和小编一样收取绿色能量捐树的人,记住那些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开荒种树者,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大家不断努力的结果。然而在我们勤劳的中国人努力改变生存的环境同时,“老天爷”好像也在“帮”我们的忙,今年我国西北雨水很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变成绿洲,这正常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国西北地区,深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少,气温高、光照长、植被差、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上千山万水的阻隔,暖湿气流很难达到,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及温度沙漠性气候,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卡拉玛干沙漠位于此地,被称为“死亡之海”,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变化异常紊乱,“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频发,导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像新疆的南疆盆地、青藏地区、河西走廊等降水超过往年的两部还多,直接导致塔里木盆地公路被冲毁,黄河汛期提前到来,青海湖面积增大,罗布泊上游的台特玛湖的重新再现,也导致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出现大面积绿洲。
西北地区变绿变湿这点的确令人欣喜,但是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意味着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气候特殊波动所引起。西北地区的降水来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过于活跃,与青藏高原的异常“高温”有关。比如,前段时间阿拉伯半岛最大沙漠鲁卜哈利沙漠,二十四小时总降雨量为278mm,是该沙漠九年降水之和,由“梅尔库努”台风影响所致,这也属于印度洋气候变化的一个特殊波动。又比如,青藏高原的异常炎热,海拔3000多米的拉萨温度突破了30℃,打破了有历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这也是不太寻常的,跟印度洋气候波动有一定关系。西北地区大量降雨,看似缓解了西北旱情,有利于绿洲出现,但同时也对我国东部地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华北地区旱情严重,高温持续,降水迟迟不肯到来,而且辽宁开源出现罕见的龙卷风,多地受灾严重。西北地区气候特殊波动,降水在不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且戈壁变绿洲,可能警示我们气候异常变化“危机”已经到来,我们人类要时刻警醒,做好防范准备,方为上策,自求多福吧。
谢谢阅读
二、为什么感觉肖战这个事就是过不去了呢?
首先,人红是非多。幕后资本大概想着一鼓作气把他一脚踩死,没想到越黑越红,有不甘心的成分在。
其次,墙倒众人推。毕竟肖战作为顶流让他获得了很多资源,他的资源多,别人的资源就会少,那么趁机踩一脚的想必也大有人在吧。
再次,人总是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有喜欢你的人,必然也有单纯看你不顺眼的人,凑热闹骂上几句,权当宣泄对生活的不满了。
最后,咖位还在,流量还在,用他的事来博眼球蹭热度的当然也大有人在。
还是那句话,是非在己,毁于由人,得失不论。
(首先说明,非肖战粉)
一是因为营销号为了博眼球会一直炒作相关话题。二是因为大部分人喜欢看热闹的心态。
现在的肖战依然很有流量和粉丝。而正因为这样,营销号才有利可图。同时,也希望以后粉丝们能保持理智和客观,文明追星,做优质偶像的优质粉丝。爱他/她就要考虑作为粉丝会产生的效应,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作为年轻艺人,肖战的路还很长。做演员,慢慢提高演技就好;做明星,能给人带来正能量就好。化用追星的一种观点,用在艺人身上:红时不骄,难时不卑,修艺养德,无问东西。
三、古代人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那么彪是什么?跟普通的小老虎有什么不同吗?
清代武官的补服,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武官补服上绣的动物就是“彪”。《水浒传》祝家庄的祝氏三杰三兄弟的名字就是“龙”、“虎”、“彪”。由此可见,“彪”应该是一种猛兽,而且很被推崇。
“彪”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虎,从彡(shān)”。“彡”就是虎身上的斑纹。也就是说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身上有斑纹的虎就是“彪”。
《唐国史补》里讲过一个唐代叫裴旻的人射“虎”的故事。裴旻担任龙华军使守北平,北平这个地方多虎,裴旻曾经一天毙虎三十一只非常得意。有一当地老者,看到裴旻射杀的虎说,“此皆彪也,似虎而非。”从这个老者的话里可以知道,“彪”的外形和虎很像,不然裴旻不至于认错。而且,只有像老者这样的当地人才能辨认出来,可见是非常相似。老者还告诉裴旻,“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你要是遇到真的老虎,你就没什么办法了。
裴旻不服气,要射真虎,就问老者真虎在哪儿。老者告诉他往北三十里就有老虎。结果是裴旻真去了,真虎也确实有,但是真虎“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裴旻的马吓得都不能奔跑,弓矢也都掉落了,根本没办法射虎。再从这段描述看,“虎”比“彪”要体形小,但是比彪又凶猛得多。
个人认为,“彪”其实就是虎,只不过是从外形看比虎多一些斑纹。就好像“尨”还是“犬”,只不过是犬之多毛者而已。
彪同虎一样,都是一种动物。据民间说法,彪是雌虎生虎崽子时候中多余的崽,因为是一个虎胎中出生的,虎和彪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但是雌虎一般一胎只生两只虎崽子,极少情况下生第三只虎崽,这第三只就被看做是多余的孩子,而名字上也就在“虎”字上面加了三撇。这便是民间说法中的“彪”。
彪在很多文献之中被解释为虎,也是一种小老虎,但其实彪不小,被解释说是一种有花纹的老虎。谚语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意思就是雌虎在生虎崽子的时候,要是一胎生了三个,其中就会有一只所谓的彪,但是这个“小老虎”是虎崽中最凶残的,所谓虎毒不食子,而所谓的彪是吃虎崽的。
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文献典籍之中,彪被记载为一种神秘的动物,是排在虎和豹中间,让我们感觉就像是水稻那样的“杂交”种类,也有人认为彪是狮虎兽,但狮虎兽是极难产生的,即使人为干涉虎和狮的受孕机会也不超过百分之二。
即使出生,大多也是畸形,加上狮虎兽的免疫力可以说是很低,基本是上大多是活不过幼年的,万分之一的存活率都没有,所以彪是狮虎兽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彪是凶狠的,而狮虎兽体积大,行动缓慢,看起来是呆萌的形象,可以说完全不相符。
那么彪为何这么凶悍呢?这就和彪的出生命运有一定的关系了。老虎一年只能生一胎,一胎一般是两只,现今动物园的老虎一般只能生一只,最多是可以生五只,但那种情况就凤毛麟角了。基本上一般就是生一只两只为主的,生三胞胎就很少了,加上生三只不容易养活,其中有一只虎崽的命运就是被赶走、遗弃。
还有的民间说法是,这第三只虎崽和其它两只长的不一样,故因此称为“彪”。可能因为雌虎营养跟不上吧,生两只还行,到第三只就容易出现了一些畸形,个头小的虎崽,然后这第三只虎崽出生就成了营养不良的情况,长的是瘦小羸弱,让虎妈一看,感觉生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想认这只虎崽。
这样的情况可想这只虎崽的命运,指望虎妈喂奶是甭想了,还会虐待踢咬,加上驱赶,甚至遗弃在危险之地,让其它动物厮杀,比如:饿狼、虎豹什么的。而这只虎崽在没有虎爸、虎妈的保护下,是极难生存的,你想这就是个婴儿,这种情况下还没到断奶的时候就让其它动物猎杀了。
但是要是在这种情况下,这只虎崽生存了下来,那就不一样的,你看虎崽经历的是什么,要是不凶狠怎么活的下来,在动物世界中要么跑的快,要么就看谁狠,这只所谓彪为了活命就得学会各种生存技能,如:飞山、越涧、爬树、攀藤等,还要和比自己大且凶残的野兽搏杀。没吃的时候只能吃树皮了估计。
在这种环境中最终长大,要是不凶狠都说不过去,是环境造就了彪的凶狠,最终的成长起来的彪具备各猛兽最冷酷最毒辣的秉性,凶悍、残酷。因为本身小时候就营养不良,长大了体型也不大,体型过大也不利于彪的生存。而长大后的彪最恨谁呢?估计是虎妈和另外两只一母同胞的虎崽兄弟了,彪食子相信就是这么来的吧?
然后又一问题来了,都是自己的孩子,虎妈为何这么忍心就抛弃这个孩子呢?我们也知道老虎要想生存就必须要以捕猎为生,以东北虎为例,一只成年的东北虎一天要是只吃一餐的话,需要吃12千克的肉食,按照这个数值计算,一只成年的东北虎一年要吃掉4500千克左右的肉食,这还是动物园在控制饮食情况下的数值。
东北虎的个头要比普通老虎的个头要大不少,这样计算普通老虎一年吃掉2000千克的肉食问题不大,要是加上带虎崽呢?老虎一般捕猎的食物就是野鹿、野羊、野牛、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麂之类的,这些动物的肉均值一般就是50千克左右,老虎一年需要捕猎40次。
虎崽也是要吃饭的,加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年算上捕猎20次,多养活一只就要多捕猎20次。而老虎虽然也是动物世界食物链的顶端动物,但是捕猎是个体力活,加上逐渐的进化,野生的动物更加不好被被捕食。比如牛和鹿有尖锐的角和蹄子,野猪皮糙肉厚还有獠牙食不好捕食的,就算一般的野羊比较好捕猎,但是肉又少。虎妈养活几只虎崽是挺难的。
加上虎的领域性很强,就像古代诸侯国似的,每片区域都是有主的,自己领地的猎物就是自己的,不允许别的老虎来捕猎。而养活虎崽就需要更大的领地,更多的猎物,而领地越大就存在和其它老虎竞争,都想扩大领地,就像诸侯国之间的打仗似的。雌虎能护住领地规模是有限的,而养活的幼仔是受到其领地内可利用食物资源的限制。
还有虎崽还是个孩子,是脆弱需要被保护的对象,母亲出去打猎,就无法守着虎崽,这种情况下无疑就会增加虎崽的危险,据统计,幼虎一岁内死亡率达45%左右,一只雌虎一胎通常只能把一只幼虎养大。所以导致的现象就是很少看到三只以上的虎崽,相信在古代更是如此,从而有了“三虎必有一彪”的说法,从而让彪具有很浓的神秘感。
“彪”字在汉语意思里是褒义,只有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被传成贬义。历史上名字中带彪历史名人是有很多的,比如汉朝的班彪(东汉史学家),可能说到班彪大家不熟悉,班彪是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超(收复西域)和班昭(东汉才女)的父亲。晋朝的司马彪,司马懿的后代;近代的原抗日八路军司令员于占彪;明星元彪等。还有明清的六品官服上也绣有彪的图案,寓意不好也不能出现在官服上。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这谚语也有一定的含义和寓意,彪被人们看做是凶狠的动物,无疑不是在说彪的能力出众。寓意我们要是有多个孩子情况,其中会有一个能力出众的孩子。
而彪出生瘦小,形体羸弱,最终却“成才”。寓意告诫作为父母不要嫌弃自己的孩子,要一视同仁,教育孩子是不能按照一种方法,要学会多方面的观察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的喜好、特长得到发挥,孩子不爱学习可以学习其它技能,参加艺考什么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去罗马的路并不是只有一条。
大家对“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这句谚语怎么看?对于彪的寓意是否认同?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