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世界疫情真会引发粮食危机吗?粮食会涨价吗?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6-16 19:16   点击:25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世界疫情真会引发粮食危机吗?粮食会涨价吗?

答:世界疫情如果合情合理防控医治一定会疫消人祥!不会因为 粮食引发危机!这点是全世界人民都会坚信的,1.在耕耘,2.有国家库存。

疫情面前,人世间一切事物都略显渺小;唯有人间互助仁爱之情義才让生命变得更加美丽可贵!可偏偏这时,恶毒的美帝国却罪恶连连,恶招频频;这才是真正引发恐怖恐惶的源泉!

大千世界无限美好,如果美国恶政再无耻、卑鄙,真的全世界人民都应携手同心,绝美、去美化了!关键时刻并肩弹弹侍候它,大不了让天地翻转又何妨!

针对舆论的担心,我们还是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从产能上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连续5年站稳6.5亿吨台阶,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各地春耕备耕也正在有序推进,冬小麦苗情好于上年和常年;从存量上看,目前我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从进口量上算,谷物净进口量仅占全国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左右,也主要是用于品种调剂和地区调剂。可以说,此次国际粮食出口限制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不但当前的库存、产量没有问题,实际上我国粮食产能还有很大余量,万一发生极端情况,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近年来,农业部门一直在讲“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概念,一个“藏”字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智慧。

先说“藏粮于地”,土地对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年来,不管工业化城镇化怎么发展,我们始终把18亿亩耕地当作不可突破的红线,从面积上守住了底线;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耕地质量保护等等一系列措施,又从质量上不断养护着耕地。这些,都是有朝一日变“藏”为“取”,向土地要粮食的先决条件。更为直接的还有休耕轮作、结构调整等,在“藏”的阶段,让部分承载能力有限的耕地休息一下、喘口气;部分原本种粮食的耕地改种紫薯、水果玉米等更能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作物。而这些土地,一旦进入紧急状态,都可以立即启用种粮食。

再说“藏粮于技”,粮食产量一靠面积,二靠单产,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但是近几年实际上我们对粮食产量已经没有那么单一的追求,甚至愿意降低一些产量,换取更好的口感。以科技含量最集聚的种子为例,在之前很多年里我们对品种的要求是单一的,就是产量为王,但是近几年在育种导向上出现变化,出现了一批尽管产量没那么高,但是口感更好、蛋白质含量更高的种子。在需要“藏”的时候,就可以不种高产量的种子,但是,不论是科技水平,还是高产量种子,都是摆在那里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可以立即启用。还有像有机食品等,当粮食足够吃的时候,我们愿意拿出一些土地来种植一些高端产品,一旦粮食出现缺口,就可以立即改种粮食。

二、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将暴涨?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有多高?

昨天在抖音上看了一段视频,温铁军教授说,如果在北京坐飞机往南走,你会看到很多耕地荒废,什么都没种,虽说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我国粮食每年都增产,已经是十八连增,但进口粮食一年比一年数量大,单是大豆,去年进口已达九千多万吨,是国内自产大豆的六倍,如果国外粮价提高,一定会拉动国内粮价提升,去年国内玉米普遍减产,冬小麦普遍播期晚,预测今年小麦产量不会很高,我昨天带着孙子去乡下放风筝,没看到好麦苗,很多麦苗还没分蘖,还是一根针,更让人担心的是小麦面积骤减,我县共有耕地110万亩,前些年冬小麦保持在80万亩左右,而今年不会超过40万亩,因为小麦价格低,病虫害和倒伏风险高,很多农户改种大蒜,春播花生和红薯,还有两个乡镇由于去年洪涝灾害地里有积水,小麦无法播种,当然这只是我们县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我县今年小麦产量将是三十年来最低的一年。

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安全是中国除国土安全之下的首要任务,比能源安全重要得多。中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丰收,保饭碗是富富有余的,可高枕无忧。中储粮的战略储备充足,更无后顾之患。

可是,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养殖业冲击巨大。我国每年从美国、俄罗斯、巴西和塞尔维亚等国家进口大批量的大豆,用于养殖业和食用油压榨。因此,猪羊牛肉和蛋奶一定会上涨而影响大众的生活质量。这部分用于饲料的粮食,目前我国自己尚无法满足,必须依赖进口。中国酒业也是消耗粮食大户,如果粮食涨价,会引起白酒市场价格上扬,相应也会增大大众居民的生活开支。二氧化碳制造淀粉技术虽然已成熟,但此技术尚不足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缺口问题。因此号召民众,珍惜每一粒粮食,提倡光盘行动,树勤俭节约新风。

三、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小麦是当今世界播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中国则是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2020年中国的小麦产量高达13168万吨,种植面积3.31亿亩,其中有亩产轻松过千斤。小麦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的作物。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麦其起源地竟然会在万里之外的中东“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沿岸形成适合于农耕的肥沃土壤。这块土地正好《圣经》中描述的“流淌着奶和蜜”一般,见证了人类最初农业诞生。

假如我们真的有穿越功能,回到3000多年的中国大地,你会发现饮食如此的简单,家常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没有,因为番茄到明朝后才传到中国,那就吃简单的,下个面条吧,你太奢侈了,面条到了魏晋时,贵族才吃到的东西。那时候殷商人的主食是小米。

小麦何时被培育出来的。在土耳其的东部卡拉卡山区,科学家考证至今当地还有68种野生植物与小麦有关,大约新石器时代,小麦大卡拉止山区培育出来,时间距今10500年之前。也就是说,小麦的培育史上万年。自从小麦在“肥沃新月”地区被人类培育出来后,小麦不断向周边邻近地区传播。在西方的地中第,公元前200年,小麦已经成为亚平宁半岛的重要粮食。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已经把小麦写入文献。伊朗等地小麦的栽培史有9000多年,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也有7000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中亚地区,小麦已经成主要农作物,在靠近中国的哈萨克斯坦境内东部遗址,出土的小麦,距今有4600年。由此看来,小麦的传播历史西向东在缓慢的在欧亚大陆传播。

那小麦何时传入中国的。一,考古发现。

在新疆南部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均发现小麦的遗存,探测年代为距今3800年——3600年。小麦到达新疆后,大概出现两条传播路线,一是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进而通过多条路线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径直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

二,文献记录。

在甲骨文中发现有“麦”、“来”等字的卜辞,“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麦子为何称为“来”字,意思是小麦自西方来,说明小麦是从外地来的作物。成书于春秋的《周礼》最早记录五谷的书之一,在“谷宜五种”就列出了“黍、稷、菽、麦、稻”五种农作物,在《论语》里也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词语。这说明麦子已经上升到主食当中,并掺与到祭祀祖先之用。

小麦如何能取代中国的原产粮小米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的。一,产量。

虽然小麦虽然属于旱地作物,但比起来粟还差些,因为小麦的种植都是要河谷周围。小麦有一优势,那就是产量高,譬如清朝末年在关中地区,同一块地,小麦的亩产量可以达180斤到200斤,而粟的产量仅为100斤。产量高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

二,技术。

在小麦来到中国的最初的吃法叫“粒食”,就是整粒小麦放到炊器中蒸煮后食用。口感非常差,几乎难以下咽,很长时间,小麦都被“恶食”,下等人吃的食物。而上等人的食物是粟,蒸煮后口感非常好,“膏梁”(品质极好的小米),只能高端人食用,所以“膏梁子弟”成为有钱人的象征。一旦小麦磨成面粉后,小麦摇身一变立马高、富、帅了,到了战国时出现了专门用于磨粉的工具“转磨”,终于可以将小麦进一步加工成为较精细的粉末状态。东汉时,已经出现名目繁多的面食,此时主要以饼为主,东汉皇帝汉灵帝就喜食胡饼。

随着石磨技术的逐步改进和普及,小麦制成的面粉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小麦被广大老百姓认可。唐代开始对征夏税,麦子主是夏季收,说明种植麦子已经成了征收对象。到了宋代,开封城里花样繁多的面类饮食,小麦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到了明清,以麦作为农作物,获得大面积推广,完全取代了小米的位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

小麦并非中国原产。引进麦者,则西域民族也,我国古代的麦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