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的起源很古老,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7000年,人们开始模仿大自然的自然酿酒过程,而等到真正出现农业之后,公元前6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开始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土板,而在公元前4000年,该地区已经能酿造16种啤酒,并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尝试使用苦味剂酿造啤酒。
中国最早的酿酒起源于仰韶文化,并且使用曲来酿酒,而到秦汉时期,技术开始普及,人们已经开始大量用曲造酒,在《汉书·食货志》中存有最早的酿酒记录。如此看来,“酒”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个载体,要想完全摈弃是不大可能的。
二,“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符号。
晋人江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酒”一经问世,就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在出土文物当中,精美的酒器是很好的历史见证者和传承者。比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就让一代女杰妇好的历史故事具体生动了,透过这鸮尊我们也触摸到了商朝那段历史。
妇好鸮尊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的陪葬物
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祭祀、婚丧嫁娶、朋友聚会、商业洽谈等等,各种活动都要用到酒。酒又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一方面形成较为系统的酒俗习惯,另一方面,酒也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媒介。比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试想如果没有了酒,唐诗的恢弘、宋词的璀璨该失去了多少颜色??
三,饮酒能成为一种文化的根基在于“酒德”和“酒礼”。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同时,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如果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明代的袁宏道,还专门写了一篇《觞政》。又比如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春秋云纹铜禁就是用来禁酒的器具,用来告诫国人:勿因饮酒作乐,贪图享受而亡国。就如这次阿里事件当中的当事人,不能把罪责推给酒,更不能推给酒文化,在酒桌上失德、失礼的是人,不是酒,更不是酒文化,失德、失礼之人,不在酒桌上失,也会在别的地方失。
所以,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合,不但源远还要流长,但其中的糟粕成分肯定会随着发展被摒弃。
精美的春秋云纹铜禁
四,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研究发现: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如此,职场人特别是女孩子,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提几点建议:一,让别人知道自己不会饮酒,也坚决不喝酒。二,实在万不得已要喝的话,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无论如何不能醉酒,同时告诉家里人你的行踪。三,尽可能不和人单独饮酒。毕竟对你有危害的不仅是酒,危害更大的可能是人。
如果当事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和酒文化更不能担责,则另当别论。
酒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是特别重要,但不可或缺。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人墨客借酒舞文弄墨,斗酒诗百篇。将士岀征,把酒壮行,沙场点兵。民间红白喜事,以酒敬天,敬地,敬祖先,夫妻交杯,百年好合,恩爱一生。同学聚会,战友重逢,添人进口,家人团圆以酒烘托气氛,等等等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颜的习俗已深深的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很难想象,生活中没了酒,用什么东西来唤醒人们激情?用什么方式来营造喜庆,隆重,热情,亢奋的气氛? 凡事有利有弊,酒能成事也能坏事,宏扬好的饮酒文化,传承文明健康的饮酒方式,对酒后无德的违法乱纪行为严厉打击,才是正确的社会责任。
日常生活中,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有之,酒后乱性伤风败俗的有之,酒后驾车伤人害己的有之。酒后无德醉酒哭天的有之。因为每个人的酒量不同,驾驭酒的能力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酒风酒德参差不齐,但总起来讲,酒后乱性或违法乱纪的必竟是少数,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问题。总之,酒是好东西,喝多了生事就不是个东西了。[捂脸][捂脸][捂脸][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