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醉翁醉翁醉翁之酒
为您原创: 醉翁醉来非因酒 情圣情深只缘心
2. 醉翁为什么叫醉翁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3. 醉翁亭记醉翁在
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宴饮之乐,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众宾欢。
禽鸟之乐,人走了鸟儿又欢乐了起来了。
游人之乐,游人和太守一起游而快乐。
太守之乐,太守与民众一起同游,那是与民同乐。
4. 醉翁亭记醉翁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一、“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也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陈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5. 老翁醉酒名诗
这副对了是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的读法是: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下联的读法是: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相传有一天,一个卖豆芽的老伯为了让自己的豆芽与众不同,就请唐伯虎帮自己门店写个对联,唐伯虎思索一番,大笔一挥,刷刷刷刷写了十四个大字,众人一看,全都蒙圈了。
全联共1四个字,虽然每个字都相同,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老伯十分费解,向唐伯虎请教,唐伯虎哈哈一笑解释给老农听,其实这几个长字的读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分chang和zhang两个读音,于是老农再重新去读了对联以后,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是希望自己的豆芽能够长得更长。
自从这副对联贴出来以后,他家的生意就开始慢慢变好了,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扩展资料唐伯虎的有趣对联唐伯虎进京会试没有高中,为了生计,他开始到处卖画卖字。
有一天,一位县令刚刚盖好厕所,想找人为其写一副对联,不过,许多才子都不愿意接这个活儿,因为他们认为给厕所写对联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才能。
后来唐伯虎看到了于是答应了下来,之见他围着厕所转了两圈,就提笔写下了这样的对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幅对联一出,深得人们的喜爱。
6. 醉翁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宋代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7. 醉翁是什么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老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
滁州 欧阳修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
9.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 醉翁之意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 醉翁之意醉翁是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者寄情于山水,即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饮宴其中,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暗 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蘇”,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