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三镇之一汉阳地区,现有三个区组成即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蔡甸区组成。汉阳区过去工业区,有钢铁、纺织、汽车、化工、食品等行业,有大小企业上百家。如:汉阳钢铁厂、武汉卷烟厂、健民制药厂、黄鹤楼酒厂等,该区大部分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致企业关停并转改,现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多。现在汉阳区主要以商贸、旅游和住宅为主。拿旅游景点来说,有归元禅寺、晴川阁、古琴台、月湖风景区、龟山风景区和汉阳江滩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立的,以工业制造为主,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形成了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仅汽车产业就有东风汽车、神龙汽车和东风本田汽车等整车厂以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上百家、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该区域内建有国内一流武汉体育中心是由“一场两馆”构成的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在这里举行国际、亚洲和国内顶级赛事,也是明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会场。
蔡甸区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新型城区。近十几年来,工业、商贸、物流发展较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中国和法国两国元首决定的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后要成为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幸福生活的脚步在加快。享受热爱生活的快乐,己成为新时代的时尚生活的目标!其实人们生活的内涵在于城市文化之中,如这座城市没有文化内涵,那么这座城市的荣光的颜值就失去了它的光环!
中国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呀,让我们一起探到底的欲望,那就是武汉文化之根的汉阳‘’六个文化‘’内涵的所在;‘’归元文化+琴台文化+张之洞文化+龟北文化+五里杂技文化+汉阳乡村美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武汉市汉阳区就是其中之一的‘’文化之根‘’),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事实己证明;‘’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是一个愚蠢的城市‘’。特别是~在今年国庆假日期间,中央电视台19点《新闻联播》报道中说:十一长假之旅的‘’文化自信‘’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己成为游客首选之一,各个城市的文化大餐,成为了一大亮点。‘’历史文化‘’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文化的弘扬传承,成为了当今教育(印记)的基地了!看到这一情景,深感汉阳‘’文化之根‘’的重之大,真的!文化旅游的景区,在全国各地成为了一重大的亮点,而武汉~汉阳缺的是‘’文化自信‘’,比起其它城市的文化旅游热门的地域特色文化旅游城市还相差的太远了!
武汉小吃街哪里最出名?
一提起武汉,人们便会想到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实际上,武汉的小吃也名闻天下。
武汉的小吃街很多,名气比较大的有户部巷、江汉路步行街、武汉新天地、吉庆街、硚口美食街、楚河汉街等,这些地方我也去过。尤以户部巷、吉庆街最为人瞩目,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是外地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拿户部巷来说,这条宽不足4米、长150米左右的美食街,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天天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因其品种众多,特色鲜明,享誉三镇,被称为“汉味早点第一巷”。这里离黄鹤楼又很近,游完黄鹤楼正好到这里品美食。
摄影/夏雪
武汉的小吃品种也很丰富,有热干面、三鲜豆皮、武汉汤包、糊汤米粉、安庆牛肉面、老谦记牛肉豆丝等。我到了武汉,必吃热干面和三鲜豆皮。说起热干面,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为一李氏小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创。当时,李氏主要经营凉粉和汤面,他担心没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捞起晾在案板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灵机一动,将油与面和在一起晾干,第二天把面条放在锅里烫热,拌上佐料,谁知客人吃了赞不绝口,问他这是什么面,他随口而出“热干面”。从此,李氏便经营起热干面,热干面渐渐在武汉出了名。热干面的传说,也很能说明武汉人的机智灵活。
摄影/夏雪
武汉小吃为什么这么有名?武汉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夏天热浪滚滚,白天呆在家里,傍晚时分便走出家门,要么歇凉聊天,要么邀朋请友吃夜宵,于是,“宵夜”的习俗慢慢形成;而且,武汉地处江汉平原,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大家对饮食也颇有讲究;明清时期,三镇鼎立格局形成,独特的“码头位置”,小吃逐渐商业化,又兼收并蓄,吸纳全国各地风味,以至有今天的规模和风格。
摄影/夏雪
武汉人崇尚美,又善于创造美,在制作小吃时不仅精工细作,而且还将自己对美的认识融入制作工艺中,使武汉小吃誉满天下。小吃在这里不只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图文原创/夏雪)
夏雪视觉,欢迎关注,感谢点赞分享!
最出名的还是玩论吉庆街的宵夜!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人,我算得上逛过很多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尝过很多特色小吃。
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前,武汉虽然小吃众多,但大多遍布三镇,特别集中的还就算江汉路一带,以中山路为轴心,从六渡桥开始,顺长江方向蜿蜒向东,一直到三阳路,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布满种类繁多的小吃店,而其中最为集中的,就算这段路中央的江汉路。现在的吉庆街就紧挨着它。
以我小时候的记忆,顺江东去的路上,集中了当时出产面条为主的“福庆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三鲜面和阳春面。再往下走,有聚集在民众乐园和工艺美术大楼附近的蔡林记热干面和老通城豆皮。那个时候的热干面都用大白瓷碗来盛,早上一碗下肚,可以管饱到下午三点,这里在二家武汉久赋盛名的老倌子的带动下,周边也发展出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尽管没有名气,但足够的客流,就是从名店里捡个漏水,也足以过得有滋有味。
顺路向东,过一二个街区,就应该是四季美汤包店和汪玉霞汤圆、绿豆糕店。那个时候的资讯还不发达,我们不知道有下江二省一市的蟹黄汤包。而偶尔在四季美吃一笼鲜肉汤包,就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持续时间可以达到按周计。而到了端午、中秋和元宵等传统佳节,每家每户的桌上绝对少不了汪玉霞的糕点,就像现在北京人时常买些“稻香村”的一样。
再往三阳路方向,走到兰陵路和一元路中央,就有一家名为“小桃园”的店子,一日三餐都可以从大炉子里捧出鲜美润喉的鸡汤,从早到晚,可以作为配餐,亦可作为主菜,哪里原来聚集了很多办公人员,到了中午,“小桃园”里下脚的地儿都没有,大家摩肩接踵,各式饭盒都在半空运行,流动期间的是每人手里少不了的印有这家LOGO的大汤碗。那个时候,我年轻的太太曾经是这其中人流的一粒种子。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也越来越规范,功能区域的划分也越来越科学,有意识的将知名品牌聚集起来,形成今天的小吃街,在武汉三镇结果开花。汉口的吉庆街,武昌的户部巷是传统武汉美食的聚集地,而江北的武汉天地和江南的楚河汉街又成为社会新形态的标志。
有一次,学校大规模校友会,其中包括陈东升、雷军和朱征夫等著名人士,我有幸同桌餐饮,在武昌一个五星级酒店里。餐毕,大家相互看看,说,还是去吉庆街吧!就算有“地沟油”,这里的味道与之还是无法相比啊!话音未落,全体呼啦起身,各自钻入小车朝长江大桥驶去!